补虚药

补血药

白芍Báisháo

中药图鉴

白芍原态

白芍药材

白芍饮片

来源

《神农本草经》

别名

金芍药、白芍药

英文学名

RadixPaeoniaeAlba

药用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用时润透切薄片。生用、清炒用或酒炙用。

性味

苦、酸,微寒。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临床应用

1.血虚萎黄,月经不调。本品味酸,主入肝经,偏益肝之阴血。用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常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崩漏下血,可与阿胶、艾叶等养血、止血药同用。

2.自汗,盗汗。本品有敛阴止汗之功。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配伍温经通阳的桂枝,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用治虚劳自汗不止,常配伍黄芪、白术等;若阴虚盗汗,可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

3.胁痛,腹痛,四肢挛急疼痛。本品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伍柴胡、当归等补血、疏肝药,如逍遥散(《和剂局方》);本品也可以调肝理脾,柔肝止痛,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可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若治疗痢疾腹痛,可与木香、黄连等清热燥湿、理气药同用,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若治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伍甘草以缓急止痛,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4.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为治肝阳上亢之常用药,常配伍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

鉴别用药

白芍与赤芍《神农本草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两者均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方剂举例

芍药汤(《活法机要》):芍药、黄连、黄芩、大黄、槟榔、当归、甘草、木香、肉桂。治痢疾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文献摘录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2.《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芍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还含芍药内酯、苯甲酸等。此外,还含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2.药理作用:白芍水煎剂给小鼠喂饲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剂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表明白芍可使处于低下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白芍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与甘草的甲醇复合物合用,二者对醋酸扭体反应有协同镇痛作用。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3.临床研究:杭芍,炙甘草水煎服。上肢肌痛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背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胁肌痛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加佛手、白术治疗肌肉性痉挛综合征(云南中医杂志,,12(11):20);白芍、炙甘草治疗面肌抽搐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1(1):43)。

版权声明:

文字材料来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教材,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zy/1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