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医养生妙招
冬至节气 12月21日23时48分迎来今年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冬至。天气更冷,昼时更短。根据冬至的节气特点,中医认为应当顺应“冬月闭藏”的特性,调整自己和家人的起居和饮食。有哪些养生妙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节令特点 冬者,终也;至者,极也。对北半球而言,终藏之气至此盛极,又一年的阳气萌茁也由此开始——太阳直射点即将从南回归线北移,白昼会逐渐延长,天光破晓的时间也会越来越早。我国有冬天“数九”的习俗,一般是从冬至日起。随着天气变冷,阳气深藏,天地万物都处于一种内收、潜藏状态,人也会顺应自然,腠理毛孔慢慢紧闭,阳气由表入里。《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在这个阴极阳生的特殊时段里,养生保健尤应注意呵护阳气。 起居有常冬主收藏,潜藏阳气,防外泄,故要早睡眠,冬至乃至整个冬季,应早睡晚起,子时入睡,延长睡眠时间,以保养神气,养其肾精;减少运动,呵护阳气,如需运动,应在太阳升起来后才外出活动,尽量不要在太阳下山后去运动,选择平和运动为主,可打八段锦、太极拳等来锻炼,以达到藏阳而不泄阳的目的。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较多,特别是今年,宜佩戴好口罩,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谨防受到疫病侵害。 国家体育总局视频 养生食疗冬令进补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正如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冬至是一年阴阳循环的开端,也是调补身体的绝好时机。食疗养生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不仅能帮助您保持健康体魄,也能从口感、滋味上俘获您的舌尖。天有常德,顺时者昌;食无定味,适口为珍。冬日饮食,原则上以温阳补肾的为主,食用羊肉、牛肉、桂圆、芝麻、板栗、黑豆等防“三九寒冷”。但是冬天人体生命活动及代谢下降,可以适当多吃萝卜、白菜。对于本身阳热体质的人,可以平衡冬天多吃少动可能造成的体内余火;对于气机不畅,胸闷压抑的患者,有顺气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怕冷的人群,加生姜、葱白;对于气虚重的人群,则少吃或者不吃。需要注意的是进补有度,因人而异,不分病症地进食大鱼大肉、参茸杞草并不一定对身体有益,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冬令严寒,新鲜菜蔬种类相对较少,饮食多偏肥甘厚味,容易内生痰饮。而外感风寒易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可用理气清痰的中药泡水,代茶饮用。 泡足通络足部连通着许多经穴,泡脚可以扶阳潜阳、祛寒通络、利湿活血,是冬季既方便又有效的外用调理方式之一。家庭中可以自制温阳通络泡脚包,可选药材有:艾叶、红花、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桑寄生、仙灵脾。 泡足虽然有益,但也不是人人适合,比如严重低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等。使用时具体药物及剂量,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不同病证体质进行配比。 节气茶饮冬令严寒,新鲜菜蔬种类相对较少,饮食多偏肥甘厚味,容易内生痰饮。而外感风寒易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可用理气清痰的中药泡水,代茶饮用,这里就有一款方剂供选用:蜜款冬6g化橘红6g生甘草3g薄荷叶3g。 其中,款冬微辛,清甘润肺,下气平喘,功擅止咳化痰;橘红宽中,理气燥湿,健脾除痰,善疗食积脘痞;甘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加以薄荷叶利咽,宣散风热,疏肝解郁,是一剂适用于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常有酒席应酬者的冬季简易调补方。 辩证施法顺脏腑之性为补,逆脏腑之性为泻,中医养生尤其讲究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对于确属阳虚体弱的人士,这一时期可适当益气温阳,对于病属虚实夹杂者,应寓清于补,或攻补兼施。对于冒触寒邪而致疾病者,宜根据具体病证口服散寒通络药物治疗,如再造散、当归四逆汤、良附丸、阳和汤之类。祖国医学有丰富灵活的外治法,其中熨洗、敷贴、艾灸、拔罐等都是冬季多用的保健和治疗手段。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您的冬季调养方法。 艾灸,冬至是一年中艾灸养生的最佳时机,能更好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文字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jg/10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谷精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