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2.html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着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除此之外,跟骨骨刺、足底跖腱膜炎以及足底脂肪垫萎缩也可引起足跟痛,如果是非病理性的足跟痛,建议采用中药方治疗,不损伤皮肤、且无毒副作用。今天,丁博士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治疗足跟痛的民间验方。

1.中药泡洗方

组成: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寻骨草、桃仁、当归、白芥子、牛膝、皂角刺、没药、玄胡、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纱布包裹。用水毫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煮开,改用小火10分钟。取出药包,用药水趁热浸泡足部,早中晚各1次。用后药包和药水均保留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3天,再次使用时将药包放入,适量加水,以前法再次煎煮。两周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

2.疏通法:让患者平坐于地,直膝,双脚及趾慢慢用力,向脚背钩弯,及至最大限度并保持3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连续5-10次。此法可使小腿后肌肉及足跟部肌肉伸展,血循增加。中医则认为此法可使肝、脾、肾经的经络得到疏通,达到止痛目的。

3.药浸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日2次。上述药物有祛寒除湿,和血止痛之功。

4.尿渍法:取较大花岗石,锻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足跟离石有一定距离),任水气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也可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兑和,取代童便,亦效。

5.内服药:对肾气不足所致的足跟痛,除采用前述几种方法外,尚须内服中药配合治疗。基本方为:熟地、枸杞、肉苁蓉各20克,牛膝、伸筋草、续断、杜仲各15克,水煎,每周服三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论治。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们删除。

传递中医: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zy/1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