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巧妙解决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手足皲裂、疳裂疮口、皴裂疮相类似。皴裂疮病名见于清代的《洞天奥旨》,其中记载:“皆营手工艺之辈,赤手空拳,犯风弄水而成。”指出“皱(皴)裂疮生于四季,而麻裂疮生冬时也。虽俱是贫寒之人不顾风雨,以致手足之开裂,然亦天气严寒,过于血燥,血不能润肤,遂至于开裂而成疮也”。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有了“阳明所至为皴揭”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云:“皲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时触冒风寒,手足破,故谓之皲裂。”又《外科正宗》记载:“手足破裂,乃干枯之象,气血不能荣养故也。此因热体骤被风寒所逼,凝滞血脉,以致皮肤渐枯渐槁,乃生破裂。日袭于风,风热相乘,故多作痛。”唐代《外台秘要》将发于足部的皲裂称之为尸脚。明代《普济方》皴裂附论提出了“肌肉虚,冬时触冒风寒,为风冷皲坼”的内外因论,主张以外治为主,并附外治方43首。《证治准绳》认为本病内因在“血少肌肤虚,故易伤也”,提出“外润以膏泽,内服益气和血之药”的内外合治法。本病属疮类皮肤病范畴。需与手足癣、胼胝、鱼鳞病等鉴别。 一、辨证施治 1.血虚失濡,肌肤燥裂证 掌跖皮肤干枯、粗糙、开裂,活动关节时开裂处出血,遇冷水或碰撞疼痛,伴有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形体消瘦等症。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气血不和,外受风寒,血脉凝滞,致使肌肤失养而发病。 养血润肤。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秦艽、白芍、生地黄、何首乌、荆芥、防风、玉竹、石斛、沙参、白蒺藜、旱莲草、核桃仁、黑芝麻。 当归、白芍、生地黄、何首乌养血润肤;玉竹、石斛、沙参、旱莲草、核桃仁、黑芝麻滋阴润燥;荆芥、防风、白蒺藜、秦艽祛风止痛。 2.脾虚湿盛,肌肤失养证 手足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难忍,抓后裂口;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有齿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脾虚不运,湿热内阻于肌肤,血运不畅,肌肤失养。 健脾利湿清热,养血活血润肤。 健脾除湿汤加减:薏苡仁、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土茯苓、金银花、乌蛇、僵蚕、何首乌、当归、鸡血藤。 薏苡仁、扁豆、山药、芡实、白术健脾利湿;萆薢、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何首乌、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润肤;枳壳行气;乌蛇、僵蚕祛风止痒。 二、验方 1.三油合剂(蛋黄油、大枫子油、甘草油等量)外用。 2.皮矾散:地骨皮、白矾,煎汤洗至软后,用腊月羊油熬熟,加轻粉,调匀外搽。 3.萝卜煎洗后,以腊月羊脂燃油滴入裂口处,或以白及研细末,热水调成糊状,滴入裂口。 4.玉肌散(绿豆、滑石、白芷、白附子,共为细末)汤调洗搽患处。外以润肌膏(麻油、当归、紫草、黄蜡)涂搽患处。 5.黄蜡膏(清油、黄蜡、五倍子末):先以热洗,火上烘干,即用膏敷,以纸贴之。 6.大萝卜内雕空,放入侧柏油,安炉火上炖熟,候冷,取油搽患处。 7.甘油搽剂(甘油、红花油、青黛、香水、75%酒精和匀)外搽患处。 8.防裂膏(尿素、白及、当归、土大黄、地骨皮、凡士林,研末调入成膏状)外搽。 9.五倍子为末,牛骨髓同捣拌成膏,外搽涂。或猪胰子油,煮熟捣烂成泥,搓成大丸,洗手后涂。 10.苍术久煮取汁,浓缩成膏,加红糖适量。口服。 11.红枣、猪油、黄酒等份,煮枣至烂。口服。 12.热烘疗法:患处涂一层枫油膏,然后用电吹风机热烘;或苍术浓煎成膏状,涂于患处,然后用电吹风机热烘。 13.养血荣筋丸:党参、桑寄生、鸡血藤、赤小豆、透骨草、续断、伸筋草、赤芍、土炒白术、补骨脂、何首乌、当归、木香、威灵仙、陈皮、松节。适于血虚证者。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严洲平,刘代红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jg/7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天泡脚,胜吃补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妨试
- 下一篇文章: 劝告大家不满你说50岁浑身关节酸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