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芍药的传说故事

王姐雍容将卸妆,相姑豁达初占夏。

千枝绰约寄恋情,万家目速株如麻。

一经清风人更爱,十里小黄生朝霞。

委屈美女流春泪,医星良妻首识她。

红白纯洁颜如玉,质实粉足效最佳。

根须圆柱肥纺锤,剂量较大方称夸。

  

  芍药花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芍药之花。根肥大,红褐色,断面粉红色,圆柱或纺锤形。茎直立,高50~80厘米。叶互生,具长柄,叶片椭圆,端尖,基部楔形。花甚大,初夏单生花茎顶端,2~5朵,瓣0枚左右,倒卵形,白、红、黄。瞢荚果卵形。花期5~7月。入药主用其根。春秋采收,晒干备用。

  

  清代《御香飘渺录》记载:慈禧养颜益寿,常用芍药花瓣与蛋白粉和炸薄饼食用。

  安徽毫州别名小黄,古称谯,华佗故乡,有华佗庵(即现在的华佗纪念馆)。相传华佗始初尝了芍药的茎、叶、花,误认为芍药没有药用价值。一夜,植芍药的窗外有美女啼哭,华佗出去看时,只有芍药没有美女。这样反复数次。华佗对芍药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说罢就返身看书。

  又闻美女啼哭。华佗叫醒妻子,诉说此事。妻子说:“无数花木都变成了你手中治病良药,唯芍药备受冷落,你可能没有查清其用。故其自感委屈而啼哭。”华佗不服。妻子说:“你查清了它地上的部分,而地下根并没有细究啊!”华佗还是不在意。一天其妻经血如注,小腹绞痛,于是自己挖起芍药根煎水饮之而愈。妻将此事告诉华佗,华佗深谢妻子。华佗又研究实践,方知芍药确属一味治病之良药。毫州种植芍药之风日盛。到了明代,原来的扬州芍药甲天下,北移到安徽。

  安徽也成了“芍药之乡”。小黄为毫州别名,古称谯,故有诗云:

  小黄城外芍药花,五里十里生朝霞。

  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种麻。

  又云:

  谯国名花世所稀,由来佳种满柴扉。

  万枝浓艳人争爱,一经清风露未睎。

  毫白芍质与量均是全国之首,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质坚,粉色白如玉,广泛用于食品、饮料、调味品等。

  李时珍曾说:“群花品中以牡丹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唐代张九龄诗云: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迁艳阳时。

  名见桐居录,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唐代韩愈《芍药》云: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录盘龙。

  觉来独对清凉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唐白居易诗云。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宋代秦观诗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清代孔尚任诗云:

  一枝芍药上精神,斜倚雕栏比太真。

  料得也能倾国笑,有红点处是樱唇。

  芍药是古代男女恋人互赠之物。《诗经·;郑风·;溱洧》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晋代崔豹《古今注·;问答译文》载,牛亨伺日:“将离别相赠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故芍药有“将离”、“何离”、“离草”之称。芍药者,犹婵约也,婶约也,美好貌。

  《止园医话》云:“芍药用于内出血症,用量一两以上可效。”

  滦县一农民姓崔,男,40岁。呕吐鲜血,吐量极大,动则“升斗”。诊断为胃出血。投以旋覆代赭汤,加白芍药一两半,肉桂三分。一剂血即渐止。再如一妇女血崩,属于脾不统血,在归脾汤中加芍药一二两,可使血止。

  芍药不仅止血亦利小便,《本经逢原》云:“其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绩耳。”

食用价值

.芍药花粥

做法是:选取色白阴干的芍药花6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用粳米加适量水煮熟,再放入芍药花瓣再煮2一分钟即可出锅,加入白糖即成。清爽可口,香醇诱人,饮用芍药花粥可以养血调经,治肝气不调、血气虚弱而见胁痛烦躁、经期腹痛等症。

2.芍药花饼

清代德龄女士在《御香缥缈录》中曾叙述慈禧太后为了养颜益寿,特将芍药的花瓣与鸡蛋面粉混和后用油炸成薄饼食用。此外,芍药花还可以制作芍药花羹,芍药花酒、芍药鲤鱼汤、芍药花煎等,制作方法简便,美味可口,功效颇佳。

.芍药花茶

芍药花茶的制作方法如下:摘取芍药花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饮用时取一茶匙干燥花瓣,用滚烫开水冲泡,可调入冰糖,蜂蜜,绿茶,红糖等一起饮用。另外芍药花生地茶可以养阴清热,柔肝舒肝,制作方法:芍药花2克,生地克,绿茶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药用价值

芍药的根鲜脆多汁,可供药用。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医认为: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具有镇痉、镇痛、通经作用。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

芍药的功效与作用

《神农本草经》

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夏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热均匀,晒干。用时润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芍药的性能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芍药的功效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芍药的作用

中药白芍水煎剂给小鼠喂饲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剂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表明白芍可使处于低下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白芍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与甘草的甲醇复合物合用,二者对醋酸扭体反应有协同镇痛作用。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芍药的应用

.肝血亏虚及血虚月经不调。本品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常与熟地、当归等同用,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药,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崩漏,可与阿胶、艾叶等同用。

2.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本品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常配柴胡、当归、白芍等,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如逍遥散(《和剂局方》);也可以本品调肝理脾,柔肝止痛,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若与木香、黄连等同用,可治疗痢疾腹痛,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若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甘草缓急止痛,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以本品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常配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敛阴和营,与温经通阳的桂枝等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至于阴虚盗汗,则须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可收敛阴止汗的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鉴别用药

白芍与赤芍《神农本草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使用注意

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

2.《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芍药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芍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还含芍药内酯、苯甲酸等。此外,还含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

2.药理作用:白芍水煎剂给小鼠喂饲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剂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表明白芍可使处于低下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白芍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与甘草的甲醇复合物合用,二者对醋酸扭体反应有协同镇痛作用。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3.临床研究:杭芍,炙甘草水煎服。上肢肌痛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背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胁肌痛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加佛手、白术治疗肌肉性痉挛综合征(云南中医杂志);白芍、炙甘草治疗面肌抽搐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

图/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及时通知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zz/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