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治疗腹痛,效果挺神奇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腹痛是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如果说到结肠炎的治疗,想必多数人会想到葛根芩连汤一类的方剂。那你听说过用发汗法治疗结肠炎吗?还别说,这样治疗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是如何治疗的?其中又有何奥妙呢?来文中一探究竟吧! 李某,男,43岁,邯郸人。年5月10日初诊:左腹有一长而硬的条索状物,阵痛剧,一日发作数次,怕冷。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诊为结肠炎。 脉沉弦减。舌尖红,舌体胖大,苔腻,唇紫。 证属:阳虚,痰瘀阻遏。 法宜:温阳散寒,祛痰活血。 方宗:升阳益胃汤。 党参12g,白术10g,黄芪12g,黄连7g,清半夏20g,炙甘草6g,陈皮6g,茯苓12g,泽泻15g,防风7g,羌活7g,独活7g,柴胡6g,白芍12g,生姜4片,大枣6枚,桂枝12g,小茴香6g,乌药12g,木香4g,桃仁12g,红花12g,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2g,白芥子12g,炮附子12g(先煎)。 7剂,水煎服。 脉沉弦拘减。 证属:阳虚寒凝。 法宜:温阳散寒。 方宗:桂甘姜枣麻辛附汤合大建中汤。 麻黄9g,桂枝12g,细辛9g,干姜9g,炮附子15g(先煎),川椒7g,吴茱萸9g,党参12g。 7剂,水煎服,加辅汗三法,取汗。汗透,改日1剂服。 服药7剂,共发了7次汗,全身皆汗。疼痛程度、次数皆减轻一半以上,左下腹疼痛时有硬结。 脉弦濡数,已无拘象。舌根部苔白腻。 证属:阳虚湿蕴。 法宜:温阳化湿。 上方加黄芪15g,改麻黄为6g。 7剂,水煎服。 后未再诊。 (1)为何诊为阳虚寒凝? 腹痛,原因甚多,何以独诊为阳虚寒凝?脉沉弦减,此皆阴脉,减为阳虚;拘乃阴寒收引凝泣之象,故诊为阳虚寒凝,故予温阳散寒解寒凝之桂甘姜枣麻辛附汤。 (2)汗出的程度,何者为佳? 如桂枝汤所求之汗,“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3)汗后转归如何判断? 汗后可有多种变证,概括起来,无非三种。 ①热化:脉当见浮、滑、数、数大、动数、细数,伴有其他热象。 ②寒化:脉见沉、细、微或浮虚无力,伴有其他寒象。 ③脉证同前,证未变,仍宗前法治之。 本案脉转沉濡缓,浮乃阳见复,濡缓为湿,拘象已除,为寒凝已解。法当健脾除湿,何以仍用前方,仅麻黄量由9g改为6g而已?因方虽同,然不加辅汗三法,已非汗法。此处用麻黄在于鼓舞阳气,故麻黄减量用之。 (4)见湿盛,何以不用苍术、薏苡仁、泽泻等,而仍用原方? 因湿之生,缘于阳不化,治病必求其本,故仍予温阳以化湿。故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戒,亦可“见湿休治湿”,温阳乃治其本也。 以上两则案例都取自《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二)》一书,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完整记录了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临床带徒教学中的“三步走”中医传承法。 《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二)》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好书) “三步走”,即头一年跟师抄方,熟悉老师的辨证用药思路;第二年学员独立诊治,老师从旁把关、修改;第三年学员间互为师父,最后由老师评批。书中例病案翔实生动,涉及临床各种常见疾病,向读者真实再现治疗过程中学员与老师间的差异,并有李士懋教授的精彩点评,如身临其境跟师学习一般。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a.com/sjcgx/6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巧用ldquo药对rdquo,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